因果
[日期:2006-04-06] |
作者:無心 |
閱讀: 次
|
「因果」,就是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簡言之乃原因與結果。在佛教教義中,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;因為一切諸法之形成,「因」為能生,「果」為所生,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,由因而生者為果。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來支配,即「因果報應」,則善因必應生善果,惡因必產生惡果。印光大師言:「因果者,聖人治天下,佛度眾生之大權也。」所以,無論凡夫或佛果,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。尤其,中國人生活哲學的因果報應概念,已深植人心和日常生活中,這跟佛法有不謀而合之處。 經云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菩薩恐遭惡果,預先斷除惡因,於是罪障消滅,功德圓滿,直至成佛。但是無知的人,卻稍作微善,即望大福;一遇逆境,不但認為無有因果,還退悔初心,反謗佛法。殊不知,我們生活在人世間(即世間因果),追逐名利、愛慾情仇、悲歡離合等等,都脫離不了因果關係,每個人的此生遭遇,乃前世所造善惡諸業所定之果報,今生造什麼業,來世就怎麼受應,這是佛教的因果觀。 因果既然是明顯正確的事實,卻被現代人所淡忘,不把它當作塵世做人處事的標準。我們每天翻閱報紙,那些殺人、欺詐、殘害等驚心動魄的案件,及傷天害理和損人利己的行為,層出不窮;在在證明當事者的心中沒有因果觀念,且完全不知一切後果要由自己負責。這種沒有因果觀念或不重視因果業報的社會,是非常可怕的。 所謂「迷於境,貪於塵」,人們執著於相,而不知身、心處,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所發生的事,也就如「家常便飯」了。猶如經中所說,眾生的業行如有質景的話,那麼「盡虛空,偏法界」也不能把它容納的盡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