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文章

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著

九眾弟子的等次

[日期:2006-07-08] 作者:聖嚴法師著  閱讀:

  十九、九眾弟子的等次
  
  佛教是平等的,那是說學佛與成佛的可能與機會,不但人類平等,一切有情的眾生都是平等的。
  
  佛教徒的名位是有差別等次的,這是說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,不但人與異類眾生之間有差別等次,即使聖人與聖人之間也有差別等次。
  
  在人間的佛教徒,一共分為九等,那就是出家的五等與在家的四等。
  
  出家的五等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尼、沙彌、沙彌尼,這些都是梵文的音譯,比丘是男性的大眾,比丘尼是女性的大眾,式叉摩尼是沙彌尼進入比丘尼階段中必須經歷兩年考驗過程的女性,沙彌是男性的小眾,這五個等次,乃是由於所受戒法的多少高下而分。大體上說,二十歲以下的出家男女,都是小眾,二十歲以上的出家男女,受了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大戒,便成大眾,否則仍屬於小眾。
  
  在家的四等是近住男、近住女、近事男、近事女;若在梵文音譯,在家男弟子均稱優婆塞,在家女弟子均稱優婆夷。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住於寺院不享男女同居生活的人,稱為近住,僅受三歸五戒,仍然男女同居的人,稱為近事,近於阿羅漢的果位或近於出家生活而住,所以稱為近住;親近三寶並且承事三寶,為三寶作供養,所以稱為近事。不分年齡大小,名稱都是一樣。因這四眾都是在家男女,所以通常只分為兩眾。
  
  在這九個等次之中,以比丘最高,近事女最低。凡是行、住、坐、臥的日常生活,如果九眾或兩眾以上集聚在一個場合,都應該禮尊序次,不得男女上下混雜,更不得先後逆次而處。
  
  在九個等次之中的每一個等別,也都各有等次,那就依照各人入道的先後為準。
  
  比丘及比丘尼,應該尊敬上座,具足戒超過二十夏稱為上座,上座之中,尚有先後,差一夏、差一月、差一日,乃至差一根針影的時間,便成先後,如果兩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受戒,那就根據各自得戒和尚的戒臘分先後,如果得戒和尚也是同的,那就根據兩人自己的生年大小而分先後,其他的比丘及比丘尼,乃至沙彌尼,都以同樣的方法,各自分別先後序次,所以,兩個初次相見的出家人,第一件事,就是互問戒臘先後(不是生辰大小),以便序次尊禮。如果在大場合下,人太多,事太忙的時候,除了九眾應該依次分區就位,除了最上面的八個位置,必須留著給耆宿上座之外,其餘的就不必互問,也不必序次了。
  
  至於在家弟子,也是根據歸戒的遲早與多少而分先後等次。在家戒之中,以菩薩戒的位次最高,五戒其次,五戒又分滿分(全持五條——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)、多分(持四戒或三戒),少分(僅持二戒或一戒)的不同,滿分為上,少分為次,最次的是僅受三歸的在家女性。但在菩薩戒、五戒、三歸之中,均有各自的先後次弟,可以比照比丘的方法各自序別。
  
  菩薩戒是通出家與在家的,所以菩薩比丘(尼)也可以同菩薩優婆塞(夷)在一處誦(菩薩)戒布薩,比丘若先受菩薩戒,再受比丘戒,在菩薩的場合,仍用菩薩戒臘,若先受比丘戒再受菩薩戒,比丘戒的戒臘,也即變成菩薩戒的戒臘,如果戒臘不夠居士的多,便應處於居士之下,但此僅限菩薩誦戒布薩的場合,除此之外,在家菩薩不得與出家人爭序次,因在九眾佛子的等次之中,菩薩沒有位次,若到聖位菩薩,他們隨類應化,所以無法固定菩薩的位次。
  
  在家弟子,進入佛教集會的場合,均應拋下家庭的輩分、社會的階級、職業的尊卑、以及知識的高低,均應根據歸戒的上下先後而序次第。如果離開教內的集會場合,父是父、子是子、師是師、弟是弟、領導是領導、屬下是屬下,一切均應如常如俗,不得顛倒,既不可不尊佛教的倫理,也不可混亂了世俗的倫理。
  
  出家人,對於未曾信佛的俗人,可以相迎並請坐,對於已經信佛的俗人,可以請坐而不必相迎,對於自己的出家弟子或出家的晚輩,不必相迎也不必請坐,前者是隨俗,以期引俗化俗;後者是尊制,並且尊法尊長。
  
  在家弟子除了恭敬三寶,不得希望或要求出家人的慇勤奉迎與下心接待。否則,信佛供僧是為求福,這樣一來,反而損福了。

上一頁 [1] [..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[22] [23] [24] [25..] [34] 下一頁   
【內容導航】
第1頁:自序 第2頁:原始佛教
第3頁:佛教的倫理觀 第4頁:怎樣做一個居士
第5頁:怎樣修持解脫道 第6頁:為什麼要做佛事
第7頁: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第8頁:神鬼的種類
第9頁:佛陀的生滅年月 第10頁:僧人的姓名源流
第11頁:佛教的道場名稱佛教的道場名稱 第12頁: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上下座次
第13頁: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 第14頁:作師授戒的資格
第15頁:求度出家的條件 第16頁:師父一共有幾種
第17頁:代刀剃度合法嗎? 第18頁:比丘尼與八敬法
第19頁:關於女尼的稱呼 第20頁:九眾弟子的等次
第21頁:什麼叫做小小戒 第22頁:怎樣禮拜與問訊
第23頁:偷盜五錢有多少? 第24頁:俗人能看僧律嗎?
第25頁:迦絺那衣是什麼? 第26頁:僧尼應置產業嗎?
第27頁:百丈清規合法嗎 第28頁:破和合僧怎麼講
第29頁:化緣怎麼講 第30頁:建寺做什麼
第31頁:「大師」考名 第32頁:「舍利」考原
第33頁:「龍象」考物 第34頁:太虛大師評傳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