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文章

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著

師父一共有幾種

[日期:2006-07-08] 作者:聖嚴法師著  閱讀:

  十五、師父一共有幾種
  
  不論在家出家,也不論世法出世法,如要學問,便須投師。否則除非是大根大器,大智大慧的人,才能無師自通,比如佛教的獨覺聖者,就是無師自證的。但是,凡人總比聖人多得太多,所以還是要投師問教,就連釋尊也是遍學五明的。
  
  出家人有七種師:兩種和尚是十戒和尚與具足戒和尚,和尚譯為中國語,便是親教師,以其由親近而能教而得名;五種阿闍梨是依止、屏教、羯磨、十戒、教讀,阿闍梨,譯為中國語,便是軌範師,以其軌持型範而得名。
  
  和尚,在一生之中,如果僅僅出家一次,那他最多只有兩位,甚至僅有一位(十戒和尚可以兼為具足戒和尚)。阿闍梨則可分兩類:依止阿闍梨及教讀阿闍梨,可以多也可以少,依止雖僅一夜,即為依止阿闍梨,教讀雖僅一偈,亦為教讀阿闍梨;屏教阿闍梨、羯磨阿闍梨、十戒阿闍梨,如其出家一次,一生之中,也各各僅有一位,屏教是具足戒時教授受戒儀規的,羯磨是具足戒時白四羯磨的,十戒是沙彌戒時教授威儀的。
  
  中國戒場有尊證阿闍梨七位,此在律中並未規定稱之為阿闍梨,唯說五夏同阿闍梨位,十夏同和尚位,那麼,尊證只能居於「同」師之位。在家弟子僅有三師阿闍梨,第一是三歸(五戒)阿闍梨,第二是八戒阿闍梨,第三是教讀阿闍梨。三歸師只有一位,八戒師及教讀師可多可少。如受菩薩戒,則另外增加二阿闍梨,菩薩戒沒有和尚,菩薩戒的和尚是本師佛,而非本師比丘法師。
  
  我們知道了師的種類之後,便可以明白,我們學佛,究竟該有多少位師父了。
  
  現時的佛弟子們,為師為弟子,多半不懂師與師的類別,大家亂拜亂叫亂收一陣。致引起許多人的批評,認為大家都在攀緣搶徒弟。
  
  照律制說,有了一位剃度師,不得再有沙彌戒和尚,乃至不得再有具足戒和尚。這在中國是行不通的。
  
  但是,既然已經受了戒,絕不應該再拜其他的人為和尚,亦不得另稱他人為親教師。
  
  離了師父在外參學,如果未滿五夏,或已滿十夏而仍未知道比丘(尼)律的輕重持犯與開遮者,則應隨處請求十夏以上的善知識為依止師,侍奉依止師的禮節,如侍奉親教師一樣,但在親教師現前時,即離依止師而隨親教師。
  
  如果出外求學,除了依止師通常應以各寺寺主或上座為依止而外,應禮請教讀師。
  
  至於在家弟子,既已曾經歸依,不必再三再四的另拜歸依師。親近善知識,不怕多,歸依師則不得多,否則便是否定先前的歸依師,也否定了先前所行的歸依禮。如果選擇善知識而親近的話,當可禮之為教讀師,事教讀師,禮同歸依師。
  
  師父兩字,是中國人的隨俗稱呼,如果嚴格要求,那是不合的。唯在律中,也說弟子事師,應如父想,師護弟子,應如子想。弘一大師稱其依止師也是叫師父的。不過上座大德們接受下座比丘的依止之時,應該說明,是依止師父而非親教師父。另有一點,比丘只可為比丘尼的教讀師、羯磨師,而不得為比丘尼的親教師及依止師,因為比丘不得為尼剃度作和尚,比丘尼也不得依止比丘而住。

上一頁 [1] [..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..] [34] 下一頁   
【內容導航】
第1頁:自序 第2頁:原始佛教
第3頁:佛教的倫理觀 第4頁:怎樣做一個居士
第5頁:怎樣修持解脫道 第6頁:為什麼要做佛事
第7頁: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第8頁:神鬼的種類
第9頁:佛陀的生滅年月 第10頁:僧人的姓名源流
第11頁:佛教的道場名稱佛教的道場名稱 第12頁: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上下座次
第13頁: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 第14頁:作師授戒的資格
第15頁:求度出家的條件 第16頁:師父一共有幾種
第17頁:代刀剃度合法嗎? 第18頁:比丘尼與八敬法
第19頁:關於女尼的稱呼 第20頁:九眾弟子的等次
第21頁:什麼叫做小小戒 第22頁:怎樣禮拜與問訊
第23頁:偷盜五錢有多少? 第24頁:俗人能看僧律嗎?
第25頁:迦絺那衣是什麼? 第26頁:僧尼應置產業嗎?
第27頁:百丈清規合法嗎 第28頁:破和合僧怎麼講
第29頁:化緣怎麼講 第30頁:建寺做什麼
第31頁:「大師」考名 第32頁:「舍利」考原
第33頁:「龍象」考物 第34頁:太虛大師評傳
上一篇:
下一篇: